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
入境苗栗

  • 首頁
  • 最新消息
  • 貓裏國護照
  • 地方故事小報
  • …  
    • 首頁
    • 最新消息
    • 貓裏國護照
    • 地方故事小報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
入境苗栗

  • 首頁
  • 最新消息
  • 貓裏國護照
  • 地方故事小報
  • …  
    • 首頁
    • 最新消息
    • 貓裏國護照
    • 地方故事小報
broken image

蘆竹湳

被意外凍齡的老聚落

· 蘆竹湳,在地故事

蘆竹湳古厝是一個傳承近三百年的老社區,西元1739年第一代的來台祖陳清自中國福建來此開墾,此後的數十年間,篳路藍縷、千辛萬苦,為我們開拓出溫馨美麗的家鄉原型,並傳承了數百年。

自開墾年起至今的近三百年間,蘆竹湳陸續經過了許多大事件,更在這小小的村落展現出了無比堅強的生命力,在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後,大家手牽手相互協助,即使家園因地震而傾頹,村民們仍無所畏懼,把祖先傳承下來的草根精神貫徹到底,運用編竹夾泥牆的耐震特性,將建築變得更加堅實,沒想到三十三年後,一場重大的政策性變革,使蘆竹湳就此「凍齡」,成為了如今大樓林立的世代,北部相對少見的傳統型文化聚落。

西元1968年,台灣省政府因看中蘆竹湳所在周邊交通便利的特性,由建設廳推動頭份工業區的策畫、臺灣土地開發公司規劃設計,交由台灣中油公司於1970年11月開始開發施工,直至1973年11月方開發完成,全區面積約94.5公頃,原作為石化專業工業區,後於1986年底開放為綜合性工業區,為原本安居樂業的蘆竹湳小村落帶來了巨大的改變,至此之後,我們的生活環境改變了,居民謀生能力不符工廠需求的種種關係,年輕人口也逐漸外移到鎮上工作定居,留下一個平均年齡越來越大的老農村,也因為土地限建的關係,意外保留下了這個美麗的傳統聚落以及多達五十三座的傳統古厝。

在這樣的老地方中,有著一群可愛的村民,他們有著堅毅的韌性,為了延續家園的文化傳統,以自身的力量互相串連,在2006年自發性地組成了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,邀集一起長大的村內夥伴們持續努力打拚,從社區修繕開始做起,一點一滴不斷累積,不怕外人的訕笑,堅持做對的事情,即使辛苦,卻也不知不覺地延續了十年,終於在七年前等到了青二代回來傳承,也開始有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們加入工作團隊,逐漸發展出如今的規模。

我們有了自己的團隊,對於村民的回饋與社區服務也不落人後,從一開始長輩們帶著做的社區公共區域打掃、整理,到村內具有重要文化意涵的建築物修繕;從社區健康日提供給村民的血壓量測、健康關懷,到動員夥伴們幫忙預約熱門醫師,再到接送獨居長輩到醫院看診;從村民們每月一次的共食活動,到每週舉辦的藝術陪伴課程,再到每年一次的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活動,方方面面都是夥伴們對於家鄉的心意與未來藍圖,期望蘆竹湳能夠像從前一樣,是村民們、青年們能夠樂業、安居、放心老去的所在。

我們常常說,自己的團隊是一個三生代同堂的小小縮影,有四年級的長輩、有五年級及七年級的青壯年,還有九年級的可愛新生代,這樣的組成可以說是活力滿滿,工作的每一天也是歡樂笑聲不斷,常常讓來訪的客人也沉浸在愉快的氛圍中。而在辦理活動的過程中,我們一度也擔心會對長輩們帶來負擔,直到某次獲得了藝術陪伴課的長輩回饋,讓我們再次相信,為了不要違背初衷,常常回過頭來自我檢視是無比正確的方式。

「負擔?不會啊,我覺得這樣很好。有同學可以聊天,日子過得更有趣,這樣我每天的生活都很忙碌,也很豐富,我很喜歡。」阿姨笑著這樣說。

聽見的那剎那眼淚都快要流下來了。

其實在社區服務就是這樣,回饋不用多,短短的一句話就會是我們堅持前往下一個十年的動力,或許,這就是身為蘆竹湳的一份子對於「家鄉」的認同感,而我們也將帶著這份感動,努力地將其傳遞給更多人。

如果你也喜歡這一份感動,不妨時常回家走走,蘆竹湳古厝就是大家的家,蘆竹湳的灶腳歡迎你來串門子!

訂閱
上一篇
下一篇
「我想保護這座山」
 返回網站
頭像
取消
Cookie的使用
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、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。一旦點擊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。 了解更多
全部接受
設定
全部拒絕
Cookie 設定
必要的Cookies
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、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。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。
分析性Cookies
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,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。
偏好的Cookies
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,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。
儲存